德国大众品牌历史数据

德国大众品牌历史数据
产品描述
在德国,人们最早提到大众车(人民大众的车)要追溯到1904年在那个时候汽车工程师们普遍认为汽车工业的未来在于经济性小型车的有效批量生产。美国的飞速发展似乎说明了这个趋势,因为那里对汽车大量需求的市场已逐渐成形。但是围绕一辆普通大众使用的车的争论(由美国车型引发)搀杂着一定的怀疑在里头,原因是在德国,轿车完全被看成一个奢侈品。同时昂贵复杂的维护技术更是轿车大众化的一个障碍。

第一辆大众化车于
1908年大西洋彼岸出现,在那里大量的购买需求和新的生产技术为美国社会的机动化铺平了道路。福特汽车公司生产了T型车,由亨利·福特设计,采用流水线生产,这很快就变成了欧洲汽车制造商合理化的批量生产标准。在“tin lizzy”于1927年在底特律结束生产时,其总产量为15007033辆。

在亨利·福特的影响下,大众化轿车的思想成为
魏玛共和国汽车广告宣传的主旨,加快了设计者实现想法的步伐。有趣的是,最后是一名18岁匈牙利学技术的学生Bela Bareny(后来与霍克、布加蒂、保时捷以及诺德霍夫录入“汽车名人大厅”)在1925年呈交了他的“大众化轿车的底盘设计”。尽管摩托车为德国的机动化奠定了基础,但是汽车制造商对大众化轿车设计的功绩也是不可抹杀的。考虑到汽车的高税收汽油价格,他们努力开发了小发动机的经济型车。

当时的大众还不是一个品牌,只是一个类别,在30
年代出现在柏林国际汽车展上时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关注。1934年宝马、梅塞德斯、欧宝、福特、艾德勒(Adler)哈诺玛格(Hanomag)等公司都展出了他们适于系列生产的低消费车型,这些车也是作为大众型车展示给那些感兴趣的人们的。在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建立他们的政权时,大众车的技术概念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大众”这个词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话语

作为国家社会主义
战争经济的一部分,从1940年的夏天开始,大众公司利用强迫劳工来满足武器生产的劳工需求,后来还从集中营中及战犯中获取劳工。在战争期间,工厂总共雇佣了大约两万名强迫劳动工人,1944年,大众工厂的工人中有2/3以上是外国人。直到纳粹政权的结束,大众才可以生产当初真正计划生产的产品,开始了民用轿车的生产。

1937-1945


1937年3月28日,"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公司宣告成立,随后于1938年9月16日更名为"Volkswagenwerk GmbH"。1938年早些时候,在今天的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公司开始建厂,用以生产由Ferdinand Porsche设计的新款车型。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众的生产能力被用于军备生产。当时约有20,000名强制劳工和战俘,随后又有集中营犯人在这里被迫劳动。

1998年9月,为补偿当时的所作所为,大众汽车公司以二战期间在大众被迫劳动的强制劳工的名义,成立了一项人道主义基金。截至2001年底,已有26国家超过2,050人从该基金获得人道主义援助。此外,在沃尔夫斯堡,一个旨在纪念二战期间在大众被迫劳动的强制劳工的
纪念馆正在建设中,大众公司现有新员工以义工形式给予了大力支持。

1945-1949

二战结束后,
1945年6月中旬,大众汽车公司由英国军政府接管。在Ivan Hirst少将的管理下,甲壳虫(Volkswagen Beetle)投入大量生产。

1949-1960


1950年3月8日,Type 2投入生产,进一步扩充了公司的产品线。凭借丰富的多功能特性,Volkswagen Bus(即今天仍为许多人所熟悉的"VW Bully")很快掀起了订购热潮。1956年,一个独立的Transporter生产基地在汉诺瓦(Hanover)成立,同时埋下了今天大众商用车品牌的种子。



1955年,来自德国国内和国外的大众职员和经销商一起在沃尔夫斯堡庆祝第一百万辆甲壳虫的下线。

1960-1980


1972年2月17日,大众汽车公司打破汽车生产世界记录。甲壳虫以15,007,034辆的记录,超越福特汽车公司Model T车型(即公众所熟悉的Tin Lizzy)在1908-1927年所创下的传奇记录。


1973年,新一代大众汽车的首款车型帕萨特(Passat)投入生产,它采用四轮驱动和水冷四缸引擎,引擎调校范围达110 bhp。帕萨特采用模块化战略设计,标准化的组件可同时应用于多款不同的车型,从而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

1974年1月,首辆Golf在沃尔夫斯堡亮相。这款紧凑型箱式小客车一经推出便快速风靡,进而成为甲壳虫
神话继承者。同年公司还推出了运动型跑车Scirocco,一直生产到1981年。

1976年,首辆Golf GTI下线。该款车型以其110 bhp引擎掀起了一阵马路旋风,为又一个传奇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80-1990

1983年6月,第二代Golf的生产正式拉开序幕。该款车型在设计上非常适合于高度自动化的装配流程,在特别建立的最后装配车间(Hall 54),机器人首次应用于汽车制造中。

1990-2000

1999年7月,Lupo 3L TDI的推出
标志着首款耗油率仅3升/100公里的量产车问世,大众汽车公司再次在汽车业的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2000-2003

2002年8月,在Volkswagen Slovakia(布拉迪斯拉发),一款
豪华越野车Touareg开始量产,标志着大众品牌正式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

2002年12月,“Auto 5000 GmbH”公司(经营着集团在沃尔夫斯堡的一间工厂)开始Touran小型
厢型车的生产。公司制定了一种特别的集体支付模式,旨在实施精益生产,涉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团队合作、灵活的工作时间和鼓励工人们在生产改进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2003年,第五代Golf开始生产,在其设计中体现一种新的活力观。

2015年起,大众汽车品牌将在中国市场逐步启用全新“基于发动机扭矩”的车尾标识体系。大众汽车发动机创新技术的一大核心竞争力是卓越的“扭矩性能”。TSI涡轮增压直喷汽油发动机能够在不增加发动机排量的前提下产生更大的扭矩,并在较为宽泛的发动机转速范围内,实现并保持最大扭矩输出,这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特殊交通状况。大众汽车高能效的发动机技术与其他节能环保技术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开展高能效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12月5日,大众宣布设立一家新公司。大众希望通过成立Moia品牌,在移动出行领域和电动汽车上重塑形象,谋求在全球数字汽车服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挑战优步和其他科技行业竞争对手。

2018年6月26日,大众集团已经将其持有的上汽大众股份中的1%转让给奥迪公司。

2018年10月初,大众集团终止了与奥迪首席执行官鲁伯特·施泰德(Rupert Stadler)的合约,后者因涉嫌参与柴油排放测试欺诈而正在接受调查。

2018年10月18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见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迪斯。迪斯表示十分看好中国市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018年11月,大众 CEO 哈波特·迪斯(Herbert Diess)表示,到 2023 年,大众将投资将近 440 亿欧元( 500 亿美元)开发电动汽车、自主驾驶和新型移动服务,并与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探索进一步合作的领域。